23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进一步加大对核酸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特别强调要依法执业,严格检测质量,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进行严肃查处,并在全国进行通报。
当前,多地探索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背景下,城市街头巷尾的核酸检测采样点,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哨点,与此同时,近期,从国家到地方,多方表态将严格加强第三方检测机构监管。
图为5月22日,一位北京市民将自己的病毒采样管交给采样人员。 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近日,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据北京房山区政府网站信息,监督员发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朴石医学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房山区卫健委吊销了朴石医学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之后,北京警方对实验室实际控制人周某某等6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5月22日,北京昌平警方通报,两男子通过伪造、购买虚假护士执业证书,骗取从事核酸采样资格,5月21日,2人参与昌平区十三陵镇某核酸检测点采样工作时,被检测机构巡检工作人员发现其资格造假,后被昌平警方抓获。
提及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的乱象,此前,河北、安徽、上海等地也曾有相关事件曝出。例如,今年4月23日,安徽合肥通报称,有两家医学检验实验室在区域核酸检测中,超能力承揽检测业务、严重超过承诺时间出具检测报告,甚至还出具“假阳性”报告。
今年3月以来,全国多地出现奥密克戎疫情,一些地区开展多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5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
其实,今年以来国内多地就已在探索常态化核酸检测。例如,广东深圳按照每3万人口设置一个便民核酸采样点的标准,在全市网格化布局700多个采样点,全市出行、通勤等均执行72小时核酸检测记录,市民核酸检测需求日均检测量在800-1000万人次。
深圳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采样方面,早期通过区属公立医院人员调派采样人员,容易导致医护人手不足,影响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后期各区采取区属公立医院及社会办医院派人、购买第三方采样服务等方式,组建采样队伍参与核酸采样工作,很好地缓解了医务人员采样压力。
近两年,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确有效弥补了各地检测资源不足的情况,与此同时,常态化的核酸检测也让检测的市场需求快速增大。据企查查本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医学检测相关企业超过1700家,从增速来看,2021年新增301家,同比增长20.4%,而截至目前,2022年已新增145家。
需求的快速增大还让核酸检测人员变得紧缺,在招聘平台上,可以搜索到大量有关“核酸检测员”“采样辅助员”“带护士证采样员”的招聘信息,发布招聘信息的有第三方检测机构、劳务公司、地方医疗机构等。
按照国家卫健委近日披露的数据,目前,全国具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的实验室约1.3万家,取得核酸检测资格的技术人员15.3万人。
核酸检测质量对于疫情的判断和防控都至关重要。疫情防控两年多来,第三方检测机构有效补充了各地的防疫力量,街头巷尾,那些来自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核酸采样“大白”同样获得公众的赞誉,在疫情防控中,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市场规模激增,第三方检测市场一些违法违规的个例,依然引来舆论聚焦。
为确保核酸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人日前介绍,在常态化开展实验室室内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