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个“数字”的连用,折射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3月9日新京报举办的“两会经济策之数字经济”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咨询委员会主任邬贺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金李,京东工业品业务部总经理丁德明四位专业大咖齐聚一堂,为产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献计献策。
针对数字化转型难点痛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以及实施路径等业界最为关注的焦点话题,几位专家从产学研各个角度深刻阐述了各自观点。京东企业业务则结合来自产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深入洞察,为产业和企业的数字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事实上,数字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自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数字经济”以来,今年已是第4次被直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这4年来,数字经济在消费端也实现了爆炸式增长,中国在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多个数字经济领域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然而与消费互联网的如火如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化在产业端的发展却相对迟滞。埃森哲发布的《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报告显示,目前只有7%的中国企业转型成效显著。为什么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发展呈现如此不平衡的状态?几位专家从政策、产业、企业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出企业面临的数字化转型“两大难点”。
一是数字化价值判断难。邬贺铨院士在论坛上提到,当前,业界对数字经济的定义没有取得共识,测算的方法也没有统一,这就使得数字经济难以准确量化。具体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更是如此。企业是一家商业机构,实施任何举措都要衡量投入产出比,数字化巨大投入与难以量化的价值之间的矛盾,容易在主观层面动摇企业数字化的决心。
二是企业数字化实施路径不确定。由于行业差异化,不同类型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和路径也多种多样,在实践过程中就容易因为缺少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使得不同时期建设的不同系统之间无法互联,形成大量信息孤岛,导致协同效率低、价值难以充分释放。
针对这些典型痛点,产业界也一直在寻求数字化转型的有效切口。基于在企业服务领域的丰富实践,京东企业业务提出了一套“方法论”:采购管理作为企业链接产业链上下游的管理环节,多场景耦合、多成果量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丁德明深入分析了采购管理作为数字化转型切入点的优势:一是采购管理本身存在大量的量化指标,如采购成本、库存周转率等,便于第一时间反映数字化价值创造的结果;二是采购是连接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枢纽和连接器,数字化后向内可串联生产、财务、固资管理等环节,有效强化内部协同打破“信息孤岛”,向外可对接品牌商、服务商、金融机构等等,与产业链上下游实现更紧密的耦合。
2020年疫情期间,数字化的采购管理发挥了很大价值,成为大量企业应对供应链不确定性的有力武器。复工复产初期,大量企业就通过采购数字化确保了生产经营物资的第一时间就位。消毒剂生产商大连格利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面对“无桶封装的困境”时,就借助京东慧采SaaS版实现2小时内快速上线小时物资急速送达,确保了800万吨消毒液的顺利生产输出。
在全面复工复产后,也有很多组织通过采购管理数字化来优化内部的管理效率。中建集团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