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试靶向药?后果你可能想象不到!

靶向治疗是肺癌诊疗重要的里程碑。随着靶向药物的研发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合理的“排兵布阵”以达到长期生存,甚至跨越五年生存率大关。

因此,许多肺癌患者将靶向药视为“抗癌神药”、“救命稻草”,甚至不少患者在未做基因检测或基因检测阴性的情况下盲试靶向药物,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王先生的母亲今年初确诊肺腺癌晚期,由于组织切片不足,医生建议用血液做基因检测。王先生听说“血液基因检测不准”,又不忍母亲再次穿刺活检,于是滋生了让母亲盲试靶向药的想法。

通过查阅资料及病友交流,他得知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突变的概率比较高,三代靶向药“高效低毒”,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从病友那里买了2盒针对EGFR突变的“靶向药”。

起初王先生母亲体感维持不变,但1个月后突然咳嗽加剧,肺部CT显示病灶由原来的3.5cm增大到4.2cm。王先生一下慌了神,于是立即通过肺癌帮联系进行血液基因检测,结果提示KRAS突变!

王先生找到了当时的主治医生,医生表示存在KRAS突变盲试EGFR靶向药物风险很大,主要问题是“药不对靶”!但针对KRAS突变目前国内暂无上市的药物,建议王先生母亲行培美+卡铂+信迪利单抗的联合治疗。

于是在确诊肺癌2个月后,王先生母亲终于开始了规范的抗肿瘤治疗。好在除了化疗期间有点乏力、缺乏食欲外,并无其他不适,经过几个周期治疗肿瘤也明显缩小。

“现在想想依旧后悔不已,差点耽误了母亲的治疗,奉劝大家听医生的话,不要像我一样盲试靶向药!”王先生希望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肺癌病友,不要走弯路!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提到:“要经过病理组织或细胞学病理确诊、特殊分子病理诊断成立,才有使用靶向药的指征。要用靶向药,就要做基因检测。盲试靶向药不仅没疗效,耽误治病,药物乱抑制反而导致巨大破坏作用。”

吴一龙教授也坦言:“近期因为药物降了、药费入医保了,更多人“试吃”了,总想着试一试,有效就继续吃,大不了没效就停药。但因为盲试靶向药,导致患者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我们临床见得太多了,实在令人痛心!”

对于盲试靶向药,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找不到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以盲吃靶向药吗?”周教授给出了明确的答复:“我强烈建议不这么做”!

周彩存教授表示一个轻症患者盲吃靶向药,吃了一个月、两个月无效,肿瘤增大了,再应用其他治疗,效果就是耽误时间,耽误治疗时机,耽误治愈机会。

“肺癌治疗的进步,就是取决于基因检测,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我们找到了驱动基因,也就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这时候用靶向药就非常好,可以长期生存,治疗安全,在家服用靶向药就可以了,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周彩存教授说道。

肿瘤基因检测是通过检测技术读取肿瘤细胞中的DNA序列,并判断其是否具有靶向治疗相关的位点变异。目前采用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基因检测是业内公认的金标准。

但是,临床上常常遇到病友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取得足够的组织,或者组织标本时间过长,不能反映当下疾病状况,这类情况下,是否可以考虑用血液标本做基因检测呢?

当然可以!血液中含有从肿瘤中释放出来的DNA,同样可以反映肿瘤组织中的基因变异情况。而且血液基因检测创伤小、风险低,可以反复多次取样,减小了肿瘤组织异质性的因素。

文章已创建 7436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文章

开始在上面输入您的搜索词,然后按回车进行搜索。按ESC取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