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东北坡和东南坡,南起北纬

大兴安岭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寒冷、漫长。全年平均气温-6℃一-1℃之间,无霜期70一110天,平均年降水量400一550毫米,主要气象灾害有低温冷害、霜冻、旱涝、雷暴、冰雹、大一暴雪、凌汛等。

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始建于1966年7月,受黑龙江省气象局和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的双重领导,实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局下辖6个县(区)气象局,全区现有职工130人,专业技术人员123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34人,中专以上学历110人。

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经过40多年的建设,建成了门类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由地面观测、天气雷达和卫星遥感组成的立体气象探测网,气象探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建成了以地区气象台为中心,上联国家和省气象局,下联各县(区)气象局的计算机通信网和政务信息网。县(区)局建成了卫星单收站和大气监测自动气象站,保证了大量气象信息准确迅速地收集和传输。全区拥有各类计算机60余台套,WT-7型卫星遥感系统一套,气象卫星综合处理系统一套,气象卫星接收系统5套,人工影响天气车载火箭发射装置12台套,全区气象部门固定资产达5000多万元。气象服务内容已发展到长、中、短期天气预报,专业气象预报、雨情、墒情、林火遥感监测、气候资料与气候分析、农业气象预报情报和粮食产量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人工增雨防雹、大气环境污染评价和雷电灾害防御等多种内容。气象服务领域深入到林业、农业、交通、邮电、商贸、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气象服务已广泛采用电视、广播、报纸、“121”天气预报答询,手机、微机终端等多种现代化手段。经过近30年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显著提高了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在扑灭森林火灾和抗洪抢险服务中,都提前准确地提供了气象预报和情报,为防灾减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兴安岭各级气象部门始终坚持将气象服务工作作为气象工作的中心工作,充分利用卫星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设备,为林区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气象服务工作已由过去单一的公益性服务发展到为领导机关的决策服务,面向社会的公众服务和面向用户专业有偿服务并存的局面。本着“准确及时、优质服务”的宗旨,坚持“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公益服务让群众满意、专业服务让用户满意”的服务方向,为林区经济建设和防灾抗灾工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长期以来,全区气象部门一直注意狠抓以灾害性天气为重点的决策服务,紧紧围绕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农业开发等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的优势,逐步健全决策服务流程,在决策服务中结合服务的重点,加大创新工作的力度,打破常规服务方式,在防火、防汛的关键期和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服务,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在森林防火服务上变旬、月报为周报,通过电子邮件、服务终端、手机短消息、重要天气预报、情报等形式进行跟踪服务;在农业服务上建立了与农口专家联席会议制度;在防汛和凌汛服务上建立了与水利水文部门的资料互交和联合会商制度。通过这些服务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提高了决策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对林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震惊中外的“五.六”特大森林火灾、2000年夏季山火、1991年和1998年的全区范围大汛的气象服务中,全区各级气象台站,均能够以火为令、以汛情为令,充分发挥了大兴安岭人战严寒、乐在边疆、艰苦奋斗和连续作战精神,积极配合上级气象部门,全面做好抗灾自救和气象服务工作,在几次重大的自然灾害中,全区气象部门特别是基层各级台站的气象职工均能够“舍小家、顾大家”,发扬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喊出“跟我上”的豪言壮语,带领气象职工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气象保障任务,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反映出边疆气象人的精神风貌,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了国家、省、地的多次表彰和奖励。

大兴安岭的公益气象服务是伴随着林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无到有、从单一的天气预报到多种指数预报、从广播服务逐步发展到电视、报纸、电话、移动通信、互联网,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形式。1999年全区各级台站均完成了“121”天气预报自动答询系统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并开通了疾病、晨练、穿衣、人体舒适度等11个信箱。2000年10月地区气象局完成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上主持人工作,同时增加了旅游景点天气预报。2001年9月,地局同大兴安岭日报社达成了在“大周末”版上开辟气象专栏的协议。使公益气象服务手段日趋完善,服务内容不断增加和创新,服务形式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在电视天气预报栏目上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大兴安岭,树立政府形象,为林区经济建设和方便百姓生活服务,如春防期安全防火教育宣传、“3.23”世界气象日宣传、建党和国庆周年宣传、“6.18”大兴安岭首届“北极光”节宣传、北京申奥宣传等,每次宣传均做出精美的图片随节目播出,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受到社会各届的好评,为政府“形象工程”做出了积极努力。

在科普宣传中,大兴安岭各级气象部门也都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2001年10月大兴安岭地区首家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在地区气象局正式挂牌成立。漠河局也投资数万元修建了科普教育活动展厅,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做出积极的贡献。每年的“3.23”世界气象日、“地区农业科技大集”、“科技活动周”等大型宣传活动,各级气象部门也是主力军。地区气象学会多次获地区先进学会,地区局获97年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大兴安岭的专项服务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由为单一的林业生产、粮食凉晒服务,发展到交通、营林、电信、邮政、移动通信、保险、石油、旅游、医疗、建筑、供暖等多个领域。由过去简单的电话答询警报广播发展到今天的网络终端,由地区发展到县(区)林业局、乡、镇、林场,服务效益由几千元发展到三十万元。服务领域也正逐步扩展。

基础业务工作一直是我局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任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抓业务管理、抓人才培养、抓思想政治工作、抓业务练功、抓现代化投入,使我区各级气象部门业务质量连年有升。

全区测报工作均配有586档次以上的微机,通过分组数据交换网与省局网络中心相连,共有6套PCVSAT(单收站),基层站共有16台微机,地局PES、TES、VSAT、PCVSAT程控交换机共有14台,PⅢ档次3台,其余为PⅡ以下。

预报质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地台不定期为100%,中期为86%,地台单点24小时为68.3%,重大天气为80.8%,县站24小时平均一般天气为84.2%,重大天气为79.8%。业务质量的提高,确保了决策服务的准确性,目前全区有6人次获优秀预报值班员称号,1人次获全国优秀网络管理员称号,创“百班”74。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