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成都打造全新的机器人产业赛道:“我们看到了未来”

11月的一天,在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睿乐达机器人)里,张睿睿给记者描述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美好未来——

“如果你口渴了,根据语音指令,机器人会去帮你取一杯你喜欢的苏打水;如果是喜欢喝茶的家人口渴了,它不会去取苏打水,而是去把茶泡好再端过来……”

比起“机器人管家”这个称呼,张睿睿给出了一个更为专业的描述:非结构化场景下非结构化任务(简称“双非结构”)的专业机器人。

研发这样的“双非结构”机器人,正是张睿睿团队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4年多前,从英国回来创业的他,引入了全球顶级人工智能机器人专家汇聚成都,创办了睿乐达机器人。

在这位年轻海归博士的设想中,未来,上述科幻电影里才会出现的场景将逐渐走进现实。不只是服务,“双非结构”机器人还将在医疗、养老、家政、特种等领域大显身手。

张睿睿本科和硕士读的都是机械工程,博士阶段留学海外,选择了当时在国内还鲜为人知的机器人相关专业,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师从国际机器人学泰斗、英国皇家工程院、欧洲科学院院士戴建生。那是2004年,“可以说我是中国最早一批专门学机器人的博士”。

求学期间,他就在当地创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申请了40余项专利,获得过德国红点工业设计大奖。博士毕业后,张睿睿留在英国工作多年,成为一家欧洲500强企业的联合创始人。

直到2017年,应导师之邀,张睿睿回国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深创赛),获总冠军的他在国内机器人行业崭露头角。随后,受中国邮政邀请,其团队到成都参与“快递最后一百米”物流机器人研发项目。在这期间,他感受到祖国对高层次人才、新技术的巨大需求,以及为人才、技术提供的大量场景和机会,于是他决定回国。

“选择回到成都,不仅仅是因为我在成都出生,在成都长大,更是因为我看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了这座城市所蕴积的能量,以及对高新技术的接受度。”这些因素,让他坚信人工智能产业可以在这里开花结果,自己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不仅自己回国,团队中来自全球顶尖学府的“海归”们也被吸引而来,不远千里落户到了成都:“一方面,成都给大家的印象是非常宜居的城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领域并不特别依赖地域。不管在哪儿,只要是我们团队,都可以做出来。”

张睿睿说,在创业初期,就体验到了成都全方位的人才和企业服务:“公司落地后,受到了人才办、科技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我们进行人才项目申报、人才公寓的申请和购买,还为公司提供了很多机会和平台,也帮助解决了办公场所的问题,加速了项目落地。”

2018年,张睿睿将当时任职于国内外顶级人工智能机器人科研院所的专家们汇聚到成都,共同创业。创业之初,资金有限的他只能选一个技术路径来决定机器人的“底盘”。通俗点来说,就是机器人的“视觉”靠摄像头还是雷达。他选择了双目视觉,双目视觉相当于用摄像头进行纯视觉导航,其优势在于导航精度高、成本低。

“当时激光雷达有现成的底盘,比较容易就能做出来,这也是当时大部分国内机器人企业用的技术,但它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团队都支持这个决定,大家都是做研发的,我们看到了未来。”张睿睿说。

目前,张睿睿团队研发了六大系列100多款机器人,其中,最为“出圈”的一款,是被称为“特殊服务生”的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专用的“蓉宝”机器人,用的就是双目视觉导航。

“蓉宝”机器人内置高分辨率地图,集建图、全局/局部路径规划、障碍物检测、数据融合等于一体,不仅具有讲解、问询、翻译、引领、应急救援等多项功能,还能为运动员颁奖。

“这些在外界看来已是顶尖的机器人技术,在我们看来还远远不够。”他透露,目前,这些技术已经迭代了两个版本,而在服务型机器人领域,其团队也即将推出一款全新的产品。

在睿乐达公司,记者见到了一个专为新能源汽车设计的充电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分体式设计,就像扫地机器人一样,在投入使用后,车主扫码下单,机器人就能载着电池奔赴停车位为车充电,解决城市中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

目前,该技术已实现产品化,首个投用的场景,就是刚刚投入试运行的成都科创生态岛。未来在这里,市民可体验到“充电桩找车”的新技术。

“为成都打造全新的机器人产业赛道。”这是张睿睿创业之初就有的坚持。他们的目标和所做的事情,也远不止这些。

去年开始,张睿睿和团队开始进行“双非结构”专业机器人的研发。和流水线上的机器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不同的是,所谓“双非”,即指非结构化环境、非结构化任务,在复杂的环境下,机器人可以执行复杂的指令。

就像前文所叙述的那样,以家庭这一场景为例,“双非结构”机器人可以执行一系列复杂连贯的动作,“它能‘听懂’并分辨不同人的不同指令。”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包含大量的核心技术攻关:“我们要做8个模型,包括语音、语义、推理、视觉,双目视觉导航等,还要加上机器人本体的机械手及‘底盘’、柔性控制等。”今年,这项技术也迎来了新进展,无需一一建模,机械臂就可以进行物体的自动识别和抓取。目前,机械臂可以识别500多种产品,包含各类水果、家具等。

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的目标是研发一个‘双非结构’机器人的平台。这个平台类似一个‘超市’,包含软件底座,硬件配套等全链条。未来,下游机器人公司针对不同的非结构化场景,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开发,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全新产品。”

“‘逗硬’的时候来了,硬核科技就是未来。”在张睿睿看来,“双非结构”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一项未来技术的核心攻关,光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当前,睿乐达也在汇聚全球前沿科技与智慧,号召国内外顶级人工智能机器人专家、学者齐聚成都,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这是一个以技术驱动的全新赛道,对成都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机遇。”他告诉记者,在以前,大家可能会说将工业机器人放到中西部地区不合适,因为再建一条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非常困难。但“双非结构”机器人不一样。

“这个产业是技术敏感的产业,人在哪里,技术就在哪里,产业就在哪里。可以说,产业链完全由我们上游龙头企业来定。当技术成熟,自然而然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他所说的产业链,包含了中下游的高端制造、芯片设计、软件设计等。成都本身的软件“家底”就比较丰厚,未来,该项目也可以引聚大量国际高端人工智能人才来到成都,也将形成产业良性循环。

“我们公司研发投入率达到了70%,我比谁都希望(这个事情)能赶快成功。”张睿睿希望成都在产业早期抓住时间窗口和机会,加大力度招引相关领域的全球顶级专家,同时,建立一个新的赛道来引领人工智能整个行业。

“成都现在有人才,有研发,关键在于生产资料的匹配和政策倾斜。”他强调,这不是传统的“产业东移”,而是要建一个全新的赛道。“当产业被高度重视,资源匹配到核心技术企业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