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史、文学作品影视化和AI写作作家骆平这样说丨川观奖(2022年度)颁奖典礼

在四川,有一位“70后”女作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讲述高校故事,高校元素贯穿了她的创作历程。她就是骆平。在高校成长、在高校任教的家庭和职业背景,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12月10日上午,“金牛·川观文学季”系列讲座走进成都市金牛区方庭书店。2022年度川观文学奖小说奖获得者、作家、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骆平以“高校书写的细微与宏阔”为题,为现场观众展开一场兼具趣味性与收获感的文学讲座。

骆平自14岁开始写作,在国内各大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小说逾百万字。讲座伊始,在追溯自己写作起点时,骆平告诉大家,“14岁是正式发表小说的一个年龄。其实在更早,我就会默默地写作,用一个日记本、作文本写了很多私密的文字、很多的故事,用文字的方式去查知世界开始,我自己对于生命的叙述、反思、追问、表达的欲望也开始同步地生发起来。”在她看来,这种写作的欲望基于一种同理心的产生。“我现在记忆比较深刻的,可能大概在六七岁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小伙伴,他的妈妈生二胎,那会儿的筒子楼里面是没有什么隐私的,都能看到别人家的情形。我当时六七岁的小女孩儿,内心生出那种微微疼痛的感觉,现在想来,那个感受应该叫做同理心。”

骆平认为,在古往今来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背后,都体现着写作者对于自身、对于他人、乃至于对于人类整体的同理心。回溯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从早期的神话传说,到情感喷薄的《诗经》,再到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史记》,近代云蒸霞蔚、千姿百态的文学,“一部泱泱的文学史,其实也是伴随着人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历程。我个人的理解,文学和科学其实是同步、同向而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认知。”

因为在高校工作,骆平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理论研究上面,做电影学研究。“我自己也做文学创作,所以我研究的重心就是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去年还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就是做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一个研究,在文学和电影之间有怎样的牵连,又有怎样的变异,这是我自己特别好奇的一个现象。”近年来,网络小说的影视化改编蔚然成风,当中既有备受好评的佳作,也有许多表现平庸的作品。作为一位写作者,也作为一位影视领域的研究者,骆平在关注这一现象时,重点关注到影视化改编对文学创作带来的非常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什么样的影响和改变呢?简单来讲,就是我们的作家会有意无意地向影视创作去谄媚。”

骆平表示,一开始,许多网络小说创作者,在写作阶段,就十分注重作品的画面感、镜头感,这也是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高频次的网络小说改编以后,你回过头读它的原本,你会发现就像在写剧本一样,把所有的影视改编的套路,都已经在文案当中有所呈现。”而这种网络小说所呈现出的文学与剧本难以区分的问题,正是骆平认为对文学创作本身的伤害所在。

“剧本是用来干什么的,剧本本身是给导演用的拍摄说明书,它会告诉使用者有哪些零部件,怎么样来组装,然后怎么样去使用它,甚至怎么样充电,充电的时候要小心,用多大伏的电池。而文学就是用文字来打动心灵、呈现灵魂的。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问题。”

在今年4月,骆平的一次文学交流活动中,有一位作家曾说“如果我们在文学活动当中,现在不谈到AI写作,似乎我们的交流就不具有合法性。”骆平对此印象深刻。在她看来,在当下,AI写作无疑是最前沿、最时尚的一种文学现象,而关于AI写作是否会取代文学创作的问题,她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有许多感受。“我有一个研究生,给我看了一篇AI写作的工作报告,看完以后我觉得套路是可以的,模板也是可以的。但是做了什么事情,还是需要人去填入。”骆平说,当AI写作到了论文的层面时,其短板就充分暴露出来,“我带的是电影学方向的研究生,放到要研究的电影学的具体话题上面,AI写作就没有观点了。我看了以后松了一口气,我觉得起码在指导学生上面,AI还不会把我的工作抢走。”

大约七八年前,曾有一家影视制作公司尝试动员大家写故事线索,然后将这些线索录入到一个编剧数据库中,制片人如果要做什么题材,就从里面去组合。“这个项目至今没有结题。为什么?故事本身的价值存在并不体现为一个冷冰冰的叙述,而是它表达了什么、传递了什么,让你的心灵起到了怎样的震撼和碰撞,激发起了你怎样的感受,这个才是最重要的。而这永远不可能成为一种技术的模块的表达。”

骆平认为,AI写作将会成为作家特别好的助手,就像便携的钢笔取代毛笔,而签字笔又比钢笔更方便一样。“AI要起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助手的作用,它会在你卡壳的时候,给你提供一些新的灵感,然后在你需要修改整理的时候,帮你做这样的一些事情。终究来讲,它会是人类掌控的一种工具,这是我自己比较乐观的一个思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