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打造创新驱动结构性改革的“新供给”——来自六大化工科研院所的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指示精神,科学编制好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谋篇新格局、布局新出发、探索新路子、培育新动能、增强新供给,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专题调研组近日对业内有代表性的六家科研院所进行了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情况调研。其中,调研组对清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展了实地调研,对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展了书面调研。这六所高校和院所在国内石化行业的科研创新领域具有领先优势,近年来结合各自学科优势和技术积累,承担了一系列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均成绩斐然。在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调研组撰写了调研报告,以期为石化行业在“十四五”时期扩大高端技术“新供给”、推进行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十三五”以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石化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攀升,重大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为全行业的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表现为:

一是突破了非常规油气专用钻井液新技术及工业化应用、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理论技术体系、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等一批先进勘探开发技术,为我国油气稳产和保供提供了保障。

二是攻克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煤气化、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乙醇技术,保持了我国现代煤化工国际领先的地位。

三是开发了茂金属聚乙烯专用树脂、脂肪/环族异氰酸酯全产业链制造技术、新一代高性能国产氯碱离子膜、耐高温半芳香尼龙PA10T系列产品等一批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补短板”和“制高点”技术,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四是推广了微通道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微界面反应新技术、碳四烷基化技术、副产盐酸催化氧化制氯气技术等一批先进过程强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行业绿色发展水平。

五是研制了万米超深井钻机、深水大型物探船/工程地质勘探船及其配套技术装备、绿色高效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了行业重点领域关键装备自主可控。

从此次实际调研的情况来看,在能源清洁化利用方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发的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适用于全馏分FCC汽油或重组分汽油的超深度脱硫处理,能够生产满足国Ⅴ汽油硫含量指标要求的清洁汽油,具有脱硫深度高、脱硫选择性好、辛烷值损失低、操作条件缓和等优点,尤其对于硫含量为400ppm~1000ppm的全馏分FCC汽油或重组分汽油的超深度脱硫过程具有极大的优势。目前该技术已在山东德州完成工业化实验项目验收,具有潜在的市场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还开发了甲醇制烯烃技术和烃类清洁高效转化技术,并实现工业化应用。其中,甲醇制烯烃技术共签订26套,已投产14套;新一代催化干气制乙苯技术用于10套装置,形成60万吨/年规模。清华大学开发了多相流反应工程技术,在甲醇制丙烯/芳烃、甲醇制DMMn技术、天然气制乙炔等核心技术方向取得重大突破。

在过程强化技术方面,清华大学基于微化工技术开发了本质安全的硝化和重氮化微化工生产技术,解决了硝化和重氮化等高危工艺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问题,为实现危化工艺的本质安全提供了新方案。此外,清华大学还开发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热化学转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能够将农林生物质废弃物、低脂藻类、市政或工业污泥等有机固体废弃物通过热裂解或水热液化等热化学转化技

文章已创建 7436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文章

开始在上面输入您的搜索词,然后按回车进行搜索。按ESC取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