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31日是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近期“菠萝会客厅”有幸邀请到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陈立波教授,聊了聊这个话题。今天分享内容精选。陈立波 教授
菠萝:现在大家发现身边的甲状腺癌越来越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和补碘过度有没有关系?
陈教授:在过去30年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现持续快速上涨的态势。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行榜里,甲状腺癌已位列第三,男女比例大概在1:3。
1.高分辨率超声筛查技术在体检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甲状腺癌是惰性的肿瘤,有时候终身可能都不会被发现,很多人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2.电离辐射。会导致基因突变诱发肿瘤的发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当地甲状腺癌发病率马上就上去了。
3.遗传易感性。有甲状腺癌遗传背景的情况下,子代发生甲状腺癌的几率可能要比没有甲状腺癌背景的家庭来得高。
4.常见的甲状腺慢性炎症,例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即桥本氏病)和随之而来的TSH升高及其对甲状腺细胞的长期刺激,也可能导致甲状腺癌的发生。
5.女性的特有生育过程、人们长期的精神压力和高碘饮食等因素也被认为和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关。
当然,肿瘤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也非常复杂,我们现有的认知还存在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和不够正确的地方。
陈教授:补碘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就是看地域分布,比如沿海地区水、食物里面甚至空气里面含碘量已经足够,但内陆地区要考虑另外补充。
因人而异,就是不同的人或者是人的不同阶段对碘的需求量不同,比如孕妇需要更多的碘,因为胎儿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需要母体甲状腺激素的支持,此时对碘的需求量是明显增加的。
陈教授:超声筛查是发现甲状腺癌的主要手段。近年来,超声筛查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卫生管理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在有“甲状腺癌海啸”之称的韩国,已经取缔了对甲状腺进行常规超声筛查。
在中国,“以人为本”一直是我们的思维传统和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反对两个极端:要么对所有的人都做筛查,要么对所有的人都不做筛查。现实的难点在于我们如何对“度”进行把握。
为了把这个理念付诸实践,我们通常会选择对合适的人群开展合理的筛查。所谓合适的人群,是指具有甲状腺癌相关临床表现和具有各种罹患甲状腺癌风险因素的人。而所谓合理的筛查,是指有序采用超声、血液学、细针穿刺等必要检查手段。此外,对筛查出的结节进行性质的准确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决定适当的随访频率和处置方案,不可违反医疗原则。不可人为创造需求。
在治疗方面,东西方在“度”的把握上也有一定差异。比如,甲亢的碘-131治疗,西方基本都是一步到位,直接用过量的碘-131将甲亢患者治成甲减,然后终生口服甲状腺素。但我们惧怕从一种病态走向另一种病态,希望通过对方案的优化,尽可能实现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正常,无需依赖或者尽可能少地依赖药物“进口”。所以,在很多医疗实践活动中,我们选择的标准更高,实践起来更难。
菠萝:如果母亲是甲状腺癌,子女的风险会不会更高?需要从什么年龄开始做检查?
陈教授:回答是肯定的。建议她的子代去做一下超声检查。如果有问题,就可以早发现早处理,一般对患者的生存不会构成威胁。如果等出现了相应的症状再去进行处置,就不一定来得及了。尽管是惰性的肿瘤,但还是一部分人会出现复发、转移。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