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真是万能的?如何判定患者是否可以使用

胃癌与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化疗是晚期胃肠道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当传统的放化疗副反应大,产生耐药时,具有特异性选择杀伤抑制肿瘤作用的靶向药物,有了越来越多的用武之地,但是患者对于靶向治疗真正的原理却知之甚少。

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靶向治疗,以其有效低毒的特点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并在胃肠道肿瘤的治疗中获得了实质性的疗效,其中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治疗备受关注。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对应治疗的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自主识别致癌位点来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异,将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物质选择性地运送到肿瘤部位,并在目标部位蓄积,或释放有效成分来杀伤肿瘤。

举个例子,靶向药物就好比电脑内部的杀毒软件,他会找到病毒然后将它清除。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将药物或其它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物质,选择性地运送到肿瘤部位,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使用靶向药的目的是提高药效,同时毒副作用少,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而不同的肿瘤,有效的靶向药物是不同的。

胃癌的异质性很强,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较差,预后不佳,是对个体化治疗要求很高的肿瘤。

靶向治疗类似化疗,是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选择性作用于肿瘤相关分子靶点;通常具有更高的疗效,更轻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表现也与传统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不同。

靶向药物只适用于特定基因突变患者。对于EGFR突变人群,口服靶向药物70%有效,但是对于EGFR未突变人群,口服靶向药物只有不到1%有效。

肿瘤细胞是有多样性的,并非所有肿瘤细胞都具有一样的特征性位点,这是因人而异的。

只要在使用前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符合条件的基因,判断其肿瘤细胞上是否有符合条件的位点,就可以预知该药物是否会奏效,这从临床上节省了金钱和时间,这样的检测被称为基因突变检测。只有特定基因突变的肿瘤患者,才适用于口服靶向药物治疗。

基因突变检测在一些知名的大医院都可以进行,主要会通过穿刺活体来做为检测方法。

有些患者不通过检测就盲目的尝试靶向治疗,在我看来,不仅浪费了患者的金钱,还可能耽误了最宝贵的治疗时机。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强烈建议在选用靶向药物前一定要做相关基因的突变检测,再由医生判定是否合适靶向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在进行靶向药物治疗时,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的不良影响;最常见的如水钠潴留,表现为眼睑或下肢的水肿;另外一些就是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厌食、腹泻等表现;其他一些表现如粒细胞减少、肾功能损伤、皮肤过敏、肌肉关节痛等;这些副作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都可以耐受,个别严重的可采取对症处理或通过停药来进行缓解。

靶向药物为很多肿瘤患者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开创了肿瘤化疗的新领域。但合适于否因人而异,还是应谨遵医嘱,切勿擅自服用。

黄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手术学组委员。擅长胃肠道肿瘤的常规开腹手术及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文章已创建 7436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文章

开始在上面输入您的搜索词,然后按回车进行搜索。按ESC取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