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中国打假第一人”称号的职业打假人王海在日化界再掀风波。他声称:因蓝月亮洗衣液含有致癌物质荧光增白剂起诉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及其形象代言人杨澜 。随后,蓝月亮发声明称王海的说法完全为不实言论,反诉王海“侵犯名誉权”。
人们尚且忽略这台孰是孰非的跷跷板最终偏向何方、打假背后有无利益推手,这些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并不重要。关键问题是洗涤剂真的安全吗?
添加剂的使用一直遭人诟病。但事实上,对于日化用品来讲,不使用添加剂是不可能的,只要不使用违规的添加剂并将剂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并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归根结底,日化用品安全纠纷的矛盾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何种添加剂是否有标识;二是各种化学成分剂量是否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水杨酸、抗坏血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聚乙二醇这些化学成分,你看着是不是特别眼晕?去年6月17日起,这些专业术语已经频繁出现在日化用品标签上。“所有在中国境内生产并销售或进口报检销售的化妆品,均需在产品包装上真实地标注配方中全部成分名称。”全成分标识的化妆品包括护肤产品、彩妆产品、洗护发产品、头发定型产品、染发产品、烫发产品、香氛类产品、沐浴产品、洗手液等,香皂和牙膏也在其中。
根据有关规定,化妆品中加入量大于1%的成分名称就必须标明,且应按加入量由多到少排列,而加入成分量小于1%的则可在之后以任意顺序进行标识,而且标注的名称必须为中文标准名称。按照这个规定,化妆品成分一栏都会有一串长长的化学专业名称。
记者在商场随机采访了25位市民,其中16人表示除了知道水和乙醇以外,完全看不懂其他成分,更不知道起什么作用。“说明书上的成分都是学名,这太专业了,我哪儿看得懂啊。”正在屈臣氏选购洗面奶的刘女士指着产品说明书说:“如果我知道成分的作用,或许就不会被全植物、纯天然、无添加这些噱头忽悠了。”
屈臣氏的一位导购员解释说:“其实不少成分是我们熟悉的,只是名称不太一样。比如常见的维生素C,主要是美白和抗氧化功效,标注的名称却是抗坏血酸;维生素B5,被标识为泛醇,具有温和保湿等功效。”
专家建议消费者:这种情况下,可求助于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的《化妆品全成分标识解读指南》,提前对专业性较强的成分名称心中有数,就不容易在选购时眼花缭乱了。
虽然从2010年6月起,国内化妆品市场就全面进入“成分全标识”时代,但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中,对剂量的标识却并没有规定。
曾闹得沸沸扬扬的“霸王”风波将可能致癌的二恶烷推上风口浪尖,包括潘婷、海飞丝、欧莱雅在内的多种洗浴产品也被查出含有二恶烷。武汉市食品化妆品监督检验所监督科科长王晓凡表示:“有并不代表一定有害,其实二恶烷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但只要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对人体基本无害。”
既然剂量是否超标是致害与否的关键,生产者就有义务在产品说明上标明所含可能致害成分剂量的多少。如同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从不被标明一样,日化用品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消费者孙女士无奈地对记者说:“剂量如果不标出来,我们肉眼怎么看得出来,又怎么可能知道是否有害呢?”
去年2月1日起,我国开始对牙膏实施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中规定二甘醇、三氯生的含量不得超过0.1%,添加量不得超过0.3%。并且特别对氟含量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