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靶向药达可替尼纳入医保并落地

近日,广受关注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正式启用,新版目录共纳入18款肿瘤药物,涵盖了肺癌、乳腺癌等国内常见瘤种,为患者大大改善了用药可及性。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出新医保目录执行后的首张口服肿瘤靶向药物达可替尼片处方,为参保患者切实提升其获得肿瘤精准靶向治疗的可及性。

作为国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双高的癌种,肺癌不仅对国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同时也给患者家庭乃至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是国内恶性肿瘤防治“重中之重”。2015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约为78.7万例,超过全球1/3比例,发病率高出世界水平接近1倍。在全部肺癌病例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85%。中国NSCLC患者中,约50%左右患者为EGFR突变。

近年来,多款针对EGFR突变的靶向药物在国内上市,不仅为晚期肺癌患者治疗带来更多选择,也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继续走向深入、细分。口服肿瘤靶向药物达可替尼片于2019年5月在中国正式获批上市,更加聚焦并适用于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突变在21位点的患者,为越来越多的中晚期肺癌患者,包括不可手术的患者实现长期生存,生存质量较之以往也有明显改善。

此次,达可替尼片于2021年底通过医保目录谈判,成功纳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

达可替尼临床研究ARCHER1050主要研究者、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表示,肺癌是癌症精准治疗的典范,其临床研究和应用已经突破靶点,进入到更深一层的位点概念。达可替尼片将例如21位点等不同位点所体现的临床特征作为制定患者治疗方案的依据,将精准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实现了“精准再精准”的肿瘤治疗需求。此次达可替尼片被纳入医保目录,在减轻患者治疗负担的同时,也将为患者提供更多针对性、个体化的临床治疗选择,助力推动肺癌患者长期生存目标的实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苏春华教授则谈到,临床探索的推进与更丰富的精准治疗选择,令驱动基因型肺癌逐渐成为临床可控的疾病,越来越多的晚期肺癌患者通过口服靶向药,实现生存期的显著延长。新年伊始,达可替尼片经临床验证的疗效通过政府医疗普惠举措,将为更多患者及家庭加速获得临床治疗的进步成果,期待药物改善的可负担性与可及性,推动提升患者治疗信心和依从度,医患双方共同努力,为患者实现长期生存。

据介绍,按照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颁布的国谈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自 2022年1月1日起,达可替尼片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双通道”执行统一药价与医保报销政策,为患者减轻治疗负担并大大改善用药可及性,将有更多NSCLC肺癌患者受惠于这款创新好药所带来的更精准临床治疗。

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26个省/市医保局官方渠道(江苏、安徽、山东、贵州、陕西、四川、青海、浙江、湖北、湖南、河南、广东、广西、福建、吉林、天津、甘肃、北京、上海、重庆、辽宁等)发布国谈政策“双通道”落地通知,口服肿瘤靶向药物达可替尼片均纳入其中。(怅麟)

文章已创建 7436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文章

开始在上面输入您的搜索词,然后按回车进行搜索。按ESC取消。

返回顶部